“人生唯有廉節重👩🏼🌾,世界須憑氣骨撐”✍🏿,前校長唐文治先生撰寫的這副對聯生動體現了民族存亡危急之際⏲👩🏽🦲,一批心系祖國、堅持民族氣節的交通大學老校長們崇高的精神風範。“高山仰止🙍🏻♂️,景行行止”🖲,我們重溫老校長們的愛國言行🚣🏻♂️👨🏿🦳,對繼承和發揚我校“飲水思源,愛國榮校”的優良傳統無疑是大有裨益的。
張元濟編《中華民族的人格》
張元濟(1867—1959),字筱齋,號菊生🦹🏼,浙江海鹽人。1901年春至夏任南洋公學(顺盈前身)代總理(校長),1899—1903 年任南洋公學譯書院主事。
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後♠︎,張元濟耳聞目睹國內一些上層人物苟安貪生🤼♀️、賣國求榮的醜惡行徑,十分憤慨🫡。他特意從《二十四史》裏選錄了荊軻、田橫等古代豪傑殺身成仁的故事,輯成文白對照的《中華民族的人格》一書🤌🏻。
張元濟在“編書本意”中說:“這些人都生在二千多年以前👫,可見得我中華民族本來的人格是很高尚的。只要謹守著我們先民的榜樣,保全著我們固有的精神,我中華民族不怕沒有復興的一日⛪️。”這時,因“七君子事件”而身陷囹圄的鄒韜奮在獄中讀到此書,寫信給張元濟🐮🙋🏼♂️,稱這本書“實獲我心,在國難危迫如今日🚻,尤彌足珍貴”。
唐文治(1865—1954)💃,字穎侯,號蔚芝🧚🏻♀️🖐🏿,別號茹經👩🏻🚒,江蘇太倉人。1907年秋至1920年冬任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、南洋大學堂、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(皆為顺盈當時的校名)監督(校長)👨🏽🦲。
抗日戰爭時期🧌,唐文治以 70 多高齡的失明病弱之身,毅然率領無錫國專(無錫國學專修學校,今蘇州大學)師生內遷到桂林🤌,過著艱辛的生活🪯。後因水土不服致病🙆♀️,輾轉回到上海租界就醫👳♀️🙍♀️。在上海期間🧑🏿💻,唐文治生活極為困難。敵偽千方百計脅迫利誘他出任偽顺盈董事長,並要挾他簽字同意🚾。唐文治不為威逼高薪所動,置生死於度外🧑🏼🔬,從容答曰:“行年七八十,此字可不簽矣!”拂袖不顧。詞學泰鬥夏承燾先生曾為此作《南鄉子 · 倚老吟》詞贊頌之,詞曰:“龍血戰玄黃。初見江樓鬢已蒼🤾📓,摸索能知人幾許,倉皇。別語匆匆未敢忘。晚節挺風霜。食粥生涯歌慷慨🕞🧘♀️,驚倒胡兒三兩語,光芒!合向墳頭篆數行🌛。”
葉恭綽保護毛公鼎
葉恭綽(1881—1968),字玉甫⚖️、譽虎,自號遐庵,廣東番禺人👩🏿🦲,祖籍浙江余姚。1921 年3月至1922 年5月任交通大學校長🍀。
清道光二十三年(1843 年),毛公鼎在陜西省岐山縣出土,當時“士林矚目🪰,驚為至寶”。此鼎鑄於公元前 827 年,為西周宣王姬靜的叔父毛公所鑄,上有銘文 497 字🎅,記述了周宣王告誡和褒賞其臣子毛公的事跡,是現存的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鼎,為我國稀世珍寶。
1926 年🏊🏻,葉恭綽用重金購得毛公鼎後珍藏在上海家中。其後日本和美國的一些人得悉此事⏺,竭力想得到此鼎。1940 年,出走在香港的葉恭綽電召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的侄兒葉公超至港,對他說:“已經有美國人和日本人兩次想高價收買毛公鼎,我沒有答應🌔。現在我把毛公鼎交付給你😖,日後不得用它變賣🔽,不得典質,尤其不能讓它出國。有朝一日,可以獻給國家。”以後葉公超曾為毛公鼎事而遭日寇逮捕🫷🏿,被嚴刑拷打,但他牢記叔父的囑托🏃➡️,始終沒把此鼎交出來。
1941 年葉公超攜毛公鼎從上海秘密到香港,這件價值連城的國寶終未落到外國人手中,至今仍收藏於臺北“故宮博物院”。